关于党校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4-05-16  点击:[]

一、党校教学改革必须着力于学员思维方式的建构

研究党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搞清楚党校教学的目标要求。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一届党中央的战略思想,包括现代化建设必备的新知识武装学员的头脑,这是党校教学的根本任务。那么,“理论武装”的含义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叫做“武装头脑”?学员通过学习,知道了某个理论观点,或者说记住了某个理论观点,是不是就算被“武装”了?我们认为,所谓“武装头脑”,指的是通过教学,使教学内容转化为学员的思维方式,成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武器,成为他们思维的“器官”。因此,武装头脑本身就包含着使理论、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的要求。只是做到“了解”、“知道”、“懂得”,而没有转化为素质和能力,就没有达到“武装头脑”的要求。因此,促使教学内容转化为素质、能力是党校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内在要求。

据此,党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围绕上述目标,通过对教学的内容、形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地促进教学内容向学员素质和能力的转化,努力地提高转化的效果。而为了促进转化、提高转化效果,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把握理论、知识向素质、能力转化的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人脑是个“加工厂”,这个加工厂通过自己特有的“生产线”来对外部材料进行加工,这个特有的“生产线”就是人的思维方式。人们在平时的实践中,把获取的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等积淀在头脑中,使之不断地内化,从而建构起相应的思维方式。人们的一切思维认识过程,都是在现有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都是运用思维方式对认知素材进行加工的过程。思维方式的结构和特点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结果。在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中,观念和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念不仅指对事物的具体的观念,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法也不仅指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且指那些由理论转化而来的一般思想方法,以及最一般的方法论。思维方式中,除了理论、知识、方法等理性因素外,还包括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观念中,特别是价值观中,就已经包含了非理性的成分。此外,还有信仰、情操等。因此,人的思维方式是以理性因素为基础,又有非理性因素渗透其中的一个系统的整体。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从根本上讲就取决于其思维方式的质量。其中,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经验是否丰富,观念是否适时,方法是否科学,情感是否健康等等,都会制约着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党校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在和学员的思维方式打交道,党校教学实际上所面对的是学员的思维方式。党校教学,实质上是按照党校教学新布局的要求,改变学员的思维方式——或增加其知识、经验,或改变其观念、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解决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党校作为“阵地”、“熔炉”,所要“占领”、“熔炼”的对象,实际上就是学员的思维方式。所谓武装头脑,就是要解决好学员的思维方式问题,就是要使教学内容在学员头脑中实现转化,并建构、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然而,要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人的思维方式的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第一,思维方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第二,思维方式是人在主动的活动中被建构起来的。第三,思维方式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各构成要素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作用才被积淀、巩固起来的。其中观念和方法已经进入到人的潜意识当中,成为一种习惯的力量。所以,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稳固性、顽固性,它一旦形成就不肯轻易改变。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要触及人的深层意识和习惯因素,因此,它需要有强大的冲击力。而要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把原本在实践中完成的过程放到学校里来完成,把原本长时间里完成的过程放在短期内完成,把原本自然完成的过程改成人为地去完成。因此,这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启示我们:第一,学习本身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学习必须触及人的深层意识才能取得效果。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新观念与原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相碰撞、并以前者取代后者的过程。企图不费力气,舒舒服服就达到学习的目的,就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是不现实的。第二,我们在教学的组织和设计中,要顺应思维方式建构的特点和规律,改变以往教学过程的单向传授性、被动接受性、简单非重复性等缺点,使教学过程尽可能增加学员活动的主动性,增加研究性、体验性,增加互动性,反复性、模拟性等,使教学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观念碰撞的机会,促使教学过程产生一定强度的“冲击力”、“震撼力”、感染力,以促进教学内容的转化、内化,提高转化、内化的效果。这可以说是党校教学改革的基本的着力点。第三,党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一个目标,就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实现“武装头脑”这一总体目标。两个重点,一是突出研究式教学,二是突出体验式教学。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思维方式中理性因素的转化问题,后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其非理性因素的转化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比较好地实现“武装头脑”的目标。

二、党校教学改革必须突出研究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

实行研究式教学,是党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研究式教学,其基本的要求是:通过教学的设计、组织和管理,充分调动起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员主动、独立地开展思维的过程,成为教与学、学与学之间开展思维互动的过程,使学员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的内化,实现理论、知识等向素质、能力的转化。

据此,我们认为,第一,研究式教学主要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指导原则,而主要不是指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总结、交流的形式,还可以采用读书、反思的形式等等。凡是符合上述基本特征的教学过程,就是体现了研究式教学的要求,就是研究式教学。第二,研究式教学适用于所有的学科和课程,可以渗透于所有的教学形式之中,但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研究式的贯彻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形式。其中,人们关注比较多的案例教学,是研究式教学的重要形式。案例教学的特点是把那些实践中的过程加以“浓缩”,然后立体式地搬到课堂上来,让学员在课堂上、在对实践案例的研究中去领会实践活动的要领。因此,案例教学一般地讲,比较多地适用于管理学、领导学等经验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以及其他侧重于掌握“程序性”、“规则性”知识的学科,对于基本理论的教学则不一定适用。第三,研究式教学是一个过程。开展研究式教学,必须突出抓好几个主要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一是突出单元教学的组织工作。每个单元必须有教学重点。单元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的体现,是单元的全部教学活动所围绕的中心。整个单元教学应该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步步深入,使教学目的真正得到实现。二是注重提高课堂讲授的质量和效果,使课堂讲授成为研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三是突出教学过程中的研讨、答疑、交流等互动环节。四是突出学员的总结、思考环节,使学员在听课的基础上,通过读书、思考、总结,实现思想、认识上的提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定要正确认识课堂讲授的重要地位,摆正课堂讲授与研究式教学的关系。实际上,研究式与课堂讲授并不矛盾,课堂讲授完全可以成为研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形式。课堂讲授在研究式教学中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即课堂讲授为学员提供需要研究的问题、提供研究的方法、提供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提供研究的示范。当然,要使课堂讲授真正成为研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必须使课堂讲授与其他教学环节,如读书、思考、研讨、交流相衔接,使课堂讲授和其他教学形式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研究式的教学过程;二是课堂讲授本身必须体现研究式的要求。为此,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努力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必须以自己对所讲授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基础,使自己的授课具有较高的科研含量;二是努力贯彻“启发式”原则,注意在讲授过程中不断地设疑,以启发学员的积极思考;三是坚持现身说法,用自己对问题的研究、分析作示范,传授给学员研究、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四是注意提高授课的感染力,尽可能做到观点鲜明、事例鲜活,逻辑严密,从而使自己的授课能够产生较强的震撼力,以便对学员头脑中那些需要改变的观念产生冲击。

实行体验式教学是党校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教学中凡是涉及到品行、修养、作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通过体验才能取得实效。而且,连经验的获取和形成也离不开体验。

因此,体验式教学也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体验式和研究式一样,可以适用于各门学科和课程。凡是与情感因素、感性经验有关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来进行。党校在安排教学时,应该给体验式教学以应有的位置。即便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贯彻体验式的要求,比如在理论讲授中穿插一些鲜活的、感人的事例,就可以对学员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对于那些主要侧重于体验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比如,情境模拟、对实际过程进行旁听、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听先进事迹报告、收看警示教育音像资料、开展经验交流、拓展训练、写党性分析材料等等。要通过上述多种形式,进行体验式教学。通过体验,使学员把理性认识和思想实际挂起钩来,使教学真正触及学员的真实思想,使教学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实现结合,共同作用于学员的思维方式,达到认识上和思想境界上的升华,从而促使理论、知识更好地实现向素质和能力的转化。(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关于党校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4-05-16  点击:[]

一、党校教学改革必须着力于学员思维方式的建构

研究党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搞清楚党校教学的目标要求。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一届党中央的战略思想,包括现代化建设必备的新知识武装学员的头脑,这是党校教学的根本任务。那么,“理论武装”的含义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叫做“武装头脑”?学员通过学习,知道了某个理论观点,或者说记住了某个理论观点,是不是就算被“武装”了?我们认为,所谓“武装头脑”,指的是通过教学,使教学内容转化为学员的思维方式,成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武器,成为他们思维的“器官”。因此,武装头脑本身就包含着使理论、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的要求。只是做到“了解”、“知道”、“懂得”,而没有转化为素质和能力,就没有达到“武装头脑”的要求。因此,促使教学内容转化为素质、能力是党校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内在要求。

据此,党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围绕上述目标,通过对教学的内容、形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地促进教学内容向学员素质和能力的转化,努力地提高转化的效果。而为了促进转化、提高转化效果,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把握理论、知识向素质、能力转化的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人脑是个“加工厂”,这个加工厂通过自己特有的“生产线”来对外部材料进行加工,这个特有的“生产线”就是人的思维方式。人们在平时的实践中,把获取的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等积淀在头脑中,使之不断地内化,从而建构起相应的思维方式。人们的一切思维认识过程,都是在现有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都是运用思维方式对认知素材进行加工的过程。思维方式的结构和特点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结果。在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中,观念和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念不仅指对事物的具体的观念,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法也不仅指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且指那些由理论转化而来的一般思想方法,以及最一般的方法论。思维方式中,除了理论、知识、方法等理性因素外,还包括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观念中,特别是价值观中,就已经包含了非理性的成分。此外,还有信仰、情操等。因此,人的思维方式是以理性因素为基础,又有非理性因素渗透其中的一个系统的整体。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从根本上讲就取决于其思维方式的质量。其中,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经验是否丰富,观念是否适时,方法是否科学,情感是否健康等等,都会制约着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党校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在和学员的思维方式打交道,党校教学实际上所面对的是学员的思维方式。党校教学,实质上是按照党校教学新布局的要求,改变学员的思维方式——或增加其知识、经验,或改变其观念、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解决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党校作为“阵地”、“熔炉”,所要“占领”、“熔炼”的对象,实际上就是学员的思维方式。所谓武装头脑,就是要解决好学员的思维方式问题,就是要使教学内容在学员头脑中实现转化,并建构、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然而,要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人的思维方式的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第一,思维方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第二,思维方式是人在主动的活动中被建构起来的。第三,思维方式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各构成要素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作用才被积淀、巩固起来的。其中观念和方法已经进入到人的潜意识当中,成为一种习惯的力量。所以,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稳固性、顽固性,它一旦形成就不肯轻易改变。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要触及人的深层意识和习惯因素,因此,它需要有强大的冲击力。而要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把原本在实践中完成的过程放到学校里来完成,把原本长时间里完成的过程放在短期内完成,把原本自然完成的过程改成人为地去完成。因此,这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启示我们:第一,学习本身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学习必须触及人的深层意识才能取得效果。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新观念与原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相碰撞、并以前者取代后者的过程。企图不费力气,舒舒服服就达到学习的目的,就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是不现实的。第二,我们在教学的组织和设计中,要顺应思维方式建构的特点和规律,改变以往教学过程的单向传授性、被动接受性、简单非重复性等缺点,使教学过程尽可能增加学员活动的主动性,增加研究性、体验性,增加互动性,反复性、模拟性等,使教学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观念碰撞的机会,促使教学过程产生一定强度的“冲击力”、“震撼力”、感染力,以促进教学内容的转化、内化,提高转化、内化的效果。这可以说是党校教学改革的基本的着力点。第三,党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一个目标,就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实现“武装头脑”这一总体目标。两个重点,一是突出研究式教学,二是突出体验式教学。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思维方式中理性因素的转化问题,后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其非理性因素的转化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比较好地实现“武装头脑”的目标。

二、党校教学改革必须突出研究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

实行研究式教学,是党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研究式教学,其基本的要求是:通过教学的设计、组织和管理,充分调动起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员主动、独立地开展思维的过程,成为教与学、学与学之间开展思维互动的过程,使学员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的内化,实现理论、知识等向素质、能力的转化。

据此,我们认为,第一,研究式教学主要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指导原则,而主要不是指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总结、交流的形式,还可以采用读书、反思的形式等等。凡是符合上述基本特征的教学过程,就是体现了研究式教学的要求,就是研究式教学。第二,研究式教学适用于所有的学科和课程,可以渗透于所有的教学形式之中,但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研究式的贯彻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形式。其中,人们关注比较多的案例教学,是研究式教学的重要形式。案例教学的特点是把那些实践中的过程加以“浓缩”,然后立体式地搬到课堂上来,让学员在课堂上、在对实践案例的研究中去领会实践活动的要领。因此,案例教学一般地讲,比较多地适用于管理学、领导学等经验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以及其他侧重于掌握“程序性”、“规则性”知识的学科,对于基本理论的教学则不一定适用。第三,研究式教学是一个过程。开展研究式教学,必须突出抓好几个主要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一是突出单元教学的组织工作。每个单元必须有教学重点。单元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的体现,是单元的全部教学活动所围绕的中心。整个单元教学应该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步步深入,使教学目的真正得到实现。二是注重提高课堂讲授的质量和效果,使课堂讲授成为研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三是突出教学过程中的研讨、答疑、交流等互动环节。四是突出学员的总结、思考环节,使学员在听课的基础上,通过读书、思考、总结,实现思想、认识上的提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定要正确认识课堂讲授的重要地位,摆正课堂讲授与研究式教学的关系。实际上,研究式与课堂讲授并不矛盾,课堂讲授完全可以成为研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形式。课堂讲授在研究式教学中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即课堂讲授为学员提供需要研究的问题、提供研究的方法、提供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提供研究的示范。当然,要使课堂讲授真正成为研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必须使课堂讲授与其他教学环节,如读书、思考、研讨、交流相衔接,使课堂讲授和其他教学形式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研究式的教学过程;二是课堂讲授本身必须体现研究式的要求。为此,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努力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必须以自己对所讲授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基础,使自己的授课具有较高的科研含量;二是努力贯彻“启发式”原则,注意在讲授过程中不断地设疑,以启发学员的积极思考;三是坚持现身说法,用自己对问题的研究、分析作示范,传授给学员研究、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四是注意提高授课的感染力,尽可能做到观点鲜明、事例鲜活,逻辑严密,从而使自己的授课能够产生较强的震撼力,以便对学员头脑中那些需要改变的观念产生冲击。

实行体验式教学是党校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教学中凡是涉及到品行、修养、作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通过体验才能取得实效。而且,连经验的获取和形成也离不开体验。

因此,体验式教学也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体验式和研究式一样,可以适用于各门学科和课程。凡是与情感因素、感性经验有关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来进行。党校在安排教学时,应该给体验式教学以应有的位置。即便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贯彻体验式的要求,比如在理论讲授中穿插一些鲜活的、感人的事例,就可以对学员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对于那些主要侧重于体验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比如,情境模拟、对实际过程进行旁听、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听先进事迹报告、收看警示教育音像资料、开展经验交流、拓展训练、写党性分析材料等等。要通过上述多种形式,进行体验式教学。通过体验,使学员把理性认识和思想实际挂起钩来,使教学真正触及学员的真实思想,使教学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实现结合,共同作用于学员的思维方式,达到认识上和思想境界上的升华,从而促使理论、知识更好地实现向素质和能力的转化。(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