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语】姚艺欣:以规划铸就卓越学业,以竞赛点燃实践热情
2025-09-06 西建大信控 点击:[]

编者按: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从校园到职场,从学业到事业,在生涯旅途的一个个十字路口,我们在抉择中锚定方向,在可能中追寻答案,用亲身实践回答青春与岁月,书写光荣与梦想。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推出“信语”栏目,邀请行业专家、知名校友、优秀学子等,书写他们砥砺奋进的奋斗历程,讲述他们弥足珍贵的经验心得。让我们共同循着他们的足迹,踏寻属于我们的道路与答案。

九月伊始,又是一年迎新时,新的信控人们也即将踏上自己的“星辰大海”。“信语”推出“致新生”系列,让我们走进姚艺欣同学的学习和生活,聆听她的成长故事。

姚艺欣,共青团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401班学习委员,星火志愿队成员。大一平均学分绩点4.42,位列专业及学院排名第一。曾获“粉体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二等奖、“外研社·国才杯”大学生英语系列赛银奖、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等荣誉,参与国家级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项。

一、学业为基:在自律与方法中找到节奏

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业是所有方面中最需要关注的重点。初入大学,陌生的学习环境和更高的学业要求往往让新生感到手足无措。姚艺欣也曾面临同样的困惑,但她很快意识到,大学的学习不再是依赖老师的督促,而是更强调自主与规划。她把“明确目标”放在第一位,拒绝随波逐流,结合兴趣与专业方向,为自己制定清晰的学习路线。计算机专业涉及编程、算法、数据库等多个领域,基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她为自己制定了清晰的学习路线:大一上学期重点打好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导论的知识框架,熟练掌握 C 语言的基本语法;大一下学期深入学习数据结构,同时开始接触Python编程;大二则计划学习数据库原理和Web开发,争取能独立完成一个小型项目。为了让目标更易实现,她还把每个阶段的大目标拆分成每周、每天的小任务步步推进,既不会觉得压力过大,也能清晰看到自己的进步。

制定好了目标,下一步便是付诸行动。在课堂上,姚艺欣专注于教师的知识脉络,先把握课程的整体框架,再细化延伸,贯通所有的知识点;课后,她利用Bilibili等网络媒介,在线学习MIT课程等公开课补充知识上的不足,并通过GitHub与Stack Overflow等社区吸收前沿思路。为了让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她会绘制思维导图,将章节作为主干,细化到知识点与易错环节,在层层递进的逻辑中勾勒完整的知识结构。她坦言:“只有把知识整理成自己的框架,复习时才会高效,也能更快抓住本质。”

在她的经验中,在课程学习之余,《Python从入门到实践》是计算机专业新生很好的入门读物,这本书很好地平衡了理论与实践,前半部分系统讲解Python 的基本语法,从变量、数据类型到条件语句、循环结构,再到函数、类与对象,每个知识点都配有简单易懂的例子,看完就能跟着敲代码练习;后半部分则通过两个完整的项目——外星人入侵游戏开发和Web应用开发,把前面学到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一步步教读者如何从项目需求分析、框架搭建到代码实现、调试优化,让人能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计算机代码逻辑的理解,也能感受到编程的乐趣。

二、竞赛为火:在兴趣与积累中淬炼锋芒

在竞赛方面,姚艺欣秉持“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的理念。她会通过学校官网、辅导员通知和学长学姐的推荐来关注比赛信息,也会加入相关的竞赛社群及时了解动态。她提到,学院也为同学们开设了竞赛训练营、“星火双创”平台等特色双创活动,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她看来,竞赛的选择必须契合个人兴趣,这样才能在漫长的备赛中保持持久动力。她建议新生从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基础类赛事开始,积累经验与信心后,再逐渐挑战蓝桥杯等国家级大赛。

备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算法题的复杂性和时间压力曾让她倍感焦虑,但她很快调整方法,不盲目追求刷题数量,而是注重思路沉淀。她会在LeetCode和AcWing上做题,并将题型加以归类,总结解法模板,定期复盘错题。她笑言:“哪怕遇到再难的题目,也要学会分解问题,尝试多条路径,必要时还可以向社区请教。”这种理性的心态让她在竞赛中愈发成熟。几次大赛后,她不仅成绩斐然,更磨练了面对挑战时的耐心与韧性。

三、时间为轴:在繁忙与平衡中保持从容

在学习、竞赛与学生工作三重身份之间切换,姚艺欣并不觉得手忙脚乱。她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优先级排序与计划复盘。每周开始时,她会先规划任务,区分“必须完成”和“可选完成”,确保课程作业与竞赛备赛的优先级始终最高,而学生工作则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她并不追求将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而是保留一定弹性,以应对临时的调整和突发事件。她强调:“效率并不是把时间塞满,而是确保真正重要的事情完成得最好。”合理的休息同样重要,她常在高强度学习后安排运动和音乐放松,让自己能长期保持专注和活力。在“大创”项目与“粉体杯”团队竞赛中,她也体会到时间与合作的双重价值。作为算法设计与代码实现的主要负责者,她在有限的周期内协调分工,与队友保持顺畅沟通,保证项目进展顺利。她深知,团队的成功不仅依赖技术实力,更需要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和心态开放。实践中,她把课堂上的理论应用到真实场景,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提升了系统思维水平。

四、心态为翼:在挫折与坚持中积蓄力量

学业与竞赛的道路并非坦途。姚艺欣也曾因进度落后、难题久解不出而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她很快学会接纳情绪,并通过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来排解压力。她提醒自己:低谷并不可怕,关键是找到重新出发的契机。她说:“接受情绪,但不能被它控制。”正是这种积极调整,让她一次次在困境中积蓄力量,最终走向新的突破。作为学习委员,她还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增强了责任感与组织力。她坚信,这些经历不仅是自我成长的一部分,也会在未来成为宝贵的财富。


尾声

展望未来,她希望在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领域继续深耕,参与更多国家级竞赛,同时尝试科研与实习,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她推荐新生多加利用LeetCode、AcWing、B站MIT课程、GitHub和Stack Overflow等资源,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和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谈到寄语时,她真诚地说道:“大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充满无限可能。不要害怕失败,因为你要么成功,要么收获经验。只要明确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勇敢尝试、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大学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信语】姚艺欣:以规划铸就卓越学业,以竞赛点燃实践热情
2025-09-06 西建大信控 点击:[]

编者按: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从校园到职场,从学业到事业,在生涯旅途的一个个十字路口,我们在抉择中锚定方向,在可能中追寻答案,用亲身实践回答青春与岁月,书写光荣与梦想。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推出“信语”栏目,邀请行业专家、知名校友、优秀学子等,书写他们砥砺奋进的奋斗历程,讲述他们弥足珍贵的经验心得。让我们共同循着他们的足迹,踏寻属于我们的道路与答案。

九月伊始,又是一年迎新时,新的信控人们也即将踏上自己的“星辰大海”。“信语”推出“致新生”系列,让我们走进姚艺欣同学的学习和生活,聆听她的成长故事。

姚艺欣,共青团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401班学习委员,星火志愿队成员。大一平均学分绩点4.42,位列专业及学院排名第一。曾获“粉体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二等奖、“外研社·国才杯”大学生英语系列赛银奖、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等荣誉,参与国家级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项。

一、学业为基:在自律与方法中找到节奏

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业是所有方面中最需要关注的重点。初入大学,陌生的学习环境和更高的学业要求往往让新生感到手足无措。姚艺欣也曾面临同样的困惑,但她很快意识到,大学的学习不再是依赖老师的督促,而是更强调自主与规划。她把“明确目标”放在第一位,拒绝随波逐流,结合兴趣与专业方向,为自己制定清晰的学习路线。计算机专业涉及编程、算法、数据库等多个领域,基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她为自己制定了清晰的学习路线:大一上学期重点打好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导论的知识框架,熟练掌握 C 语言的基本语法;大一下学期深入学习数据结构,同时开始接触Python编程;大二则计划学习数据库原理和Web开发,争取能独立完成一个小型项目。为了让目标更易实现,她还把每个阶段的大目标拆分成每周、每天的小任务步步推进,既不会觉得压力过大,也能清晰看到自己的进步。

制定好了目标,下一步便是付诸行动。在课堂上,姚艺欣专注于教师的知识脉络,先把握课程的整体框架,再细化延伸,贯通所有的知识点;课后,她利用Bilibili等网络媒介,在线学习MIT课程等公开课补充知识上的不足,并通过GitHub与Stack Overflow等社区吸收前沿思路。为了让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她会绘制思维导图,将章节作为主干,细化到知识点与易错环节,在层层递进的逻辑中勾勒完整的知识结构。她坦言:“只有把知识整理成自己的框架,复习时才会高效,也能更快抓住本质。”

在她的经验中,在课程学习之余,《Python从入门到实践》是计算机专业新生很好的入门读物,这本书很好地平衡了理论与实践,前半部分系统讲解Python 的基本语法,从变量、数据类型到条件语句、循环结构,再到函数、类与对象,每个知识点都配有简单易懂的例子,看完就能跟着敲代码练习;后半部分则通过两个完整的项目——外星人入侵游戏开发和Web应用开发,把前面学到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一步步教读者如何从项目需求分析、框架搭建到代码实现、调试优化,让人能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计算机代码逻辑的理解,也能感受到编程的乐趣。

二、竞赛为火:在兴趣与积累中淬炼锋芒

在竞赛方面,姚艺欣秉持“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的理念。她会通过学校官网、辅导员通知和学长学姐的推荐来关注比赛信息,也会加入相关的竞赛社群及时了解动态。她提到,学院也为同学们开设了竞赛训练营、“星火双创”平台等特色双创活动,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她看来,竞赛的选择必须契合个人兴趣,这样才能在漫长的备赛中保持持久动力。她建议新生从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基础类赛事开始,积累经验与信心后,再逐渐挑战蓝桥杯等国家级大赛。

备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算法题的复杂性和时间压力曾让她倍感焦虑,但她很快调整方法,不盲目追求刷题数量,而是注重思路沉淀。她会在LeetCode和AcWing上做题,并将题型加以归类,总结解法模板,定期复盘错题。她笑言:“哪怕遇到再难的题目,也要学会分解问题,尝试多条路径,必要时还可以向社区请教。”这种理性的心态让她在竞赛中愈发成熟。几次大赛后,她不仅成绩斐然,更磨练了面对挑战时的耐心与韧性。

三、时间为轴:在繁忙与平衡中保持从容

在学习、竞赛与学生工作三重身份之间切换,姚艺欣并不觉得手忙脚乱。她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优先级排序与计划复盘。每周开始时,她会先规划任务,区分“必须完成”和“可选完成”,确保课程作业与竞赛备赛的优先级始终最高,而学生工作则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她并不追求将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而是保留一定弹性,以应对临时的调整和突发事件。她强调:“效率并不是把时间塞满,而是确保真正重要的事情完成得最好。”合理的休息同样重要,她常在高强度学习后安排运动和音乐放松,让自己能长期保持专注和活力。在“大创”项目与“粉体杯”团队竞赛中,她也体会到时间与合作的双重价值。作为算法设计与代码实现的主要负责者,她在有限的周期内协调分工,与队友保持顺畅沟通,保证项目进展顺利。她深知,团队的成功不仅依赖技术实力,更需要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和心态开放。实践中,她把课堂上的理论应用到真实场景,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提升了系统思维水平。

四、心态为翼:在挫折与坚持中积蓄力量

学业与竞赛的道路并非坦途。姚艺欣也曾因进度落后、难题久解不出而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她很快学会接纳情绪,并通过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来排解压力。她提醒自己:低谷并不可怕,关键是找到重新出发的契机。她说:“接受情绪,但不能被它控制。”正是这种积极调整,让她一次次在困境中积蓄力量,最终走向新的突破。作为学习委员,她还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增强了责任感与组织力。她坚信,这些经历不仅是自我成长的一部分,也会在未来成为宝贵的财富。


尾声

展望未来,她希望在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领域继续深耕,参与更多国家级竞赛,同时尝试科研与实习,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她推荐新生多加利用LeetCode、AcWing、B站MIT课程、GitHub和Stack Overflow等资源,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和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谈到寄语时,她真诚地说道:“大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充满无限可能。不要害怕失败,因为你要么成功,要么收获经验。只要明确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勇敢尝试、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大学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