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专业介绍(2022年)
2022-06-02  点击:[]

专业介绍

进入21世纪,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主导力量之一,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关注,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伴随着通信、电子、信息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以数学、物理和信息论为基础,以电子、光子、信息及与之相关的元器件、电子系统、信息网络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完备,专业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发展极为迅速,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干专业,承担着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通信工程专业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鲜明的行业特色,以通信理论、通信系统与技术、网络理论与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传输与通信系统为重点,突出通信网络与交换、多媒体通信与信息处理专业方向,以通信技术在建筑、土木、冶金和环境工程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应用为特色,培养能在通信及相关领域从事通信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营、研究的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作为地方高校新办的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按照“定位科学、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素高能强”的思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定位:以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为主线,交叉融合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顺应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产业多学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关注现代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工程教育模式,立足西部、服务国家通信建设和发展,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通信工程应用与开发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专业发展情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前身是自动控制系,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60年的无线电专业。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由无线电专业发展而来,于1997年开始招生,其中通信98班和通信0402班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在学校、学院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专业建设投入逐年加大,专业建设稳步发展,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教学科研人才齐备、教学实验条件相对完整、教学科研管理规范、具有鲜明特色的宽口径专业。在本科建设基础上,于2006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得“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通信工程专业学术梯队健全,专业结构合理,科研方向特色鲜明,与企事业单位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人才培养有特色,每年报考我校通信专业的生源良好。通信工程专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年招生120人左右(四个教学班编制)。专职教师人数与在校学生人数比为1:14.7。近年来,许多通信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入职TCL、中软、神州数码、深信服、烽火电子、广联达等知名IT企业。通信工程专业同时受到通信、电子和计算机3个相关性很强的学科支撑,学生的就业范围涵盖ICT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及交叉重叠领域。

专业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重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培养。依托学科优势,关注学生个体充分发展,构建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道德文化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身心健康,掌握通信工程专业所需的信息、电子、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悉信息的交换、传输、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通信技术,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在通信及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能力目标如下:

(1)能够有效运用工程知识和技术原则,解决通信或相关领域的复杂问题,承担通信相关技术或产品的研发和实施,在工程实践中体现创新意识;

(2)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对部分或整个工程,担负管理和决策责任;

(3)具有团队意识和良好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跨文化环境下工作;

(4)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持续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5)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专业核心课程

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息论基础、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网络基础、随机信号分析、现代交换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等。

专业师资力量

通信系现有专职教师29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5名,讲师12名。专业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人,拥有博士学位22人(占比为76%);硕士学位7人(占比24%),拥有校级师德标兵、青年教师标兵、教坛新秀、优秀教师、学生最喜爱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多项奖,多人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获奖,8人完成了国外进修、访学交流,多人完成了国内进修、访学交流。

近年来从国内著名高校引进以优秀博士为主体的年轻教师,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得到一定的优化。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专业办学经验与成果

教研室目前已承担3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8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建设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门校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取得的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省级11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材立项5项(校级教材重点建设立项项目)。编写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20多部。已开设43门理论课,其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共计9部,占比22.5%;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共计8部,占比20%;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共计3部,占比7.5%;为其他种类的共计20部,占比50%。

部分出版的教材

搭建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各种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在这个平台上。网络教学平台分为课程辅助网站和教师空间两个部分组成,并具体细分为重点难点解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原理方框图、动画演示、典型例题和习题解析等模块。

课程辅助网站的界面截图

课程的界面截图

依托开放实验室建立学生创新实验环节,并安排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以项目申报、教师审批的方式选拔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陕西省的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学校组织的“粉体杯”、“中星杯”和“Sonix杯”等各种科技竞赛,这些竞赛所涉及的领域和知识都与本专业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下图是学生在北京中兴协力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学生实习照片

实习环境

实习资料照片

专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水平

通信电子系下设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

现有人员3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在读博士7人,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45人。目前承担的纵向、横向项目40项,在研经费321余万元,其中纵向项目245万,横向项目76万。发表论文上百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EI检索40篇。获准专利35项。

研究方向一:文物虚拟修复、数字化保护及无损检测分析

带头人:王慧琴、吴萌、王可、彭晓天、张毅等

我国作为文物大国,文保工作是十三五规划中文化产业科技发展的重要部分。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信息领域最新发展技术,结合传统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文物虚拟修复和数字化保护,形成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理念和技术优势。

研究方向二:数字图像处理及其工业应用研究

带头人:马宗方、孔月萍、王燕妮、毛力、杨润玲等

数字图像处理及机器视觉在工业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易于实现信息集成,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基础技术。主要在复杂场景下,例如光照不均、干扰源多、检测物体运动速度快、实时性要求高等情况,对图像中的目标、背景标记、定位,图像分割、图像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等关键问题开展了研究。

研究方向三: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设计及物性研究

带头人:樊庆扬、许捷、卫铭婓、孙晓艳、赵素文等

深度融合材料、物理、化学、机械和微电子等多学科的特色,形成了从新材料开发、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物理化学特性分析测试与表征、功能半导体器件研发及其在信息、能源、环境与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式创新的研究模式,为高性能新型电子器件和电子系统集成提供解决方案。

研究所教师依托科研项目,发表相关论文被多次引用,并获得科技进步奖励。

部分获奖证书

部分专利证书

学生获奖

近几年来,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取得了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COMAP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3项、数学中国数学建模国际赛获奖1项、高等教育司、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6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2项、第十二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获奖1项、2016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1项、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奖1项、“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获奖1项等。

学生部分获奖证书

招生与就业情况

专业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自成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500余名优秀的工程技术及科技管理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及厂矿、科研院所的业务骨干,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信工程专业介绍(2022年)
2022-06-02  点击:[]

专业介绍

进入21世纪,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主导力量之一,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关注,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伴随着通信、电子、信息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以数学、物理和信息论为基础,以电子、光子、信息及与之相关的元器件、电子系统、信息网络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完备,专业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发展极为迅速,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干专业,承担着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通信工程专业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鲜明的行业特色,以通信理论、通信系统与技术、网络理论与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传输与通信系统为重点,突出通信网络与交换、多媒体通信与信息处理专业方向,以通信技术在建筑、土木、冶金和环境工程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应用为特色,培养能在通信及相关领域从事通信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营、研究的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作为地方高校新办的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按照“定位科学、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素高能强”的思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定位:以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为主线,交叉融合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顺应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产业多学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关注现代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工程教育模式,立足西部、服务国家通信建设和发展,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通信工程应用与开发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专业发展情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前身是自动控制系,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60年的无线电专业。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由无线电专业发展而来,于1997年开始招生,其中通信98班和通信0402班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在学校、学院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专业建设投入逐年加大,专业建设稳步发展,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教学科研人才齐备、教学实验条件相对完整、教学科研管理规范、具有鲜明特色的宽口径专业。在本科建设基础上,于2006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得“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通信工程专业学术梯队健全,专业结构合理,科研方向特色鲜明,与企事业单位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人才培养有特色,每年报考我校通信专业的生源良好。通信工程专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年招生120人左右(四个教学班编制)。专职教师人数与在校学生人数比为1:14.7。近年来,许多通信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入职TCL、中软、神州数码、深信服、烽火电子、广联达等知名IT企业。通信工程专业同时受到通信、电子和计算机3个相关性很强的学科支撑,学生的就业范围涵盖ICT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及交叉重叠领域。

专业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重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培养。依托学科优势,关注学生个体充分发展,构建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道德文化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身心健康,掌握通信工程专业所需的信息、电子、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悉信息的交换、传输、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通信技术,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在通信及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能力目标如下:

(1)能够有效运用工程知识和技术原则,解决通信或相关领域的复杂问题,承担通信相关技术或产品的研发和实施,在工程实践中体现创新意识;

(2)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对部分或整个工程,担负管理和决策责任;

(3)具有团队意识和良好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跨文化环境下工作;

(4)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持续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5)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专业核心课程

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息论基础、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网络基础、随机信号分析、现代交换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等。

专业师资力量

通信系现有专职教师29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5名,讲师12名。专业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人,拥有博士学位22人(占比为76%);硕士学位7人(占比24%),拥有校级师德标兵、青年教师标兵、教坛新秀、优秀教师、学生最喜爱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多项奖,多人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获奖,8人完成了国外进修、访学交流,多人完成了国内进修、访学交流。

近年来从国内著名高校引进以优秀博士为主体的年轻教师,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得到一定的优化。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专业办学经验与成果

教研室目前已承担3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8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建设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门校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取得的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省级11项(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材立项5项(校级教材重点建设立项项目)。编写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20多部。已开设43门理论课,其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共计9部,占比22.5%;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共计8部,占比20%;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共计3部,占比7.5%;为其他种类的共计20部,占比50%。

部分出版的教材

搭建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各种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在这个平台上。网络教学平台分为课程辅助网站和教师空间两个部分组成,并具体细分为重点难点解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原理方框图、动画演示、典型例题和习题解析等模块。

课程辅助网站的界面截图

课程的界面截图

依托开放实验室建立学生创新实验环节,并安排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以项目申报、教师审批的方式选拔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陕西省的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学校组织的“粉体杯”、“中星杯”和“Sonix杯”等各种科技竞赛,这些竞赛所涉及的领域和知识都与本专业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下图是学生在北京中兴协力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学生实习照片

实习环境

实习资料照片

专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水平

通信电子系下设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

现有人员3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在读博士7人,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45人。目前承担的纵向、横向项目40项,在研经费321余万元,其中纵向项目245万,横向项目76万。发表论文上百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EI检索40篇。获准专利35项。

研究方向一:文物虚拟修复、数字化保护及无损检测分析

带头人:王慧琴、吴萌、王可、彭晓天、张毅等

我国作为文物大国,文保工作是十三五规划中文化产业科技发展的重要部分。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信息领域最新发展技术,结合传统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文物虚拟修复和数字化保护,形成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理念和技术优势。

研究方向二:数字图像处理及其工业应用研究

带头人:马宗方、孔月萍、王燕妮、毛力、杨润玲等

数字图像处理及机器视觉在工业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易于实现信息集成,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基础技术。主要在复杂场景下,例如光照不均、干扰源多、检测物体运动速度快、实时性要求高等情况,对图像中的目标、背景标记、定位,图像分割、图像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等关键问题开展了研究。

研究方向三: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设计及物性研究

带头人:樊庆扬、许捷、卫铭婓、孙晓艳、赵素文等

深度融合材料、物理、化学、机械和微电子等多学科的特色,形成了从新材料开发、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物理化学特性分析测试与表征、功能半导体器件研发及其在信息、能源、环境与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式创新的研究模式,为高性能新型电子器件和电子系统集成提供解决方案。

研究所教师依托科研项目,发表相关论文被多次引用,并获得科技进步奖励。

部分获奖证书

部分专利证书

学生获奖

近几年来,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取得了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COMAP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3项、数学中国数学建模国际赛获奖1项、高等教育司、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6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2项、第十二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获奖1项、2016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1项、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奖1项、“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获奖1项等。

学生部分获奖证书

招生与就业情况

专业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自成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500余名优秀的工程技术及科技管理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及厂矿、科研院所的业务骨干,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