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人工智能(2022年)
2022-06-02  点击:[]

专业口号:走进智能世界,共筑美好未来

1、走进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当下科技领域最火爆的字眼。从机器人索非亚获得沙特国籍、Google的AlphaGo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到可以帮用户买菜的京东智能冰箱、听得懂方言的电视机、能够跟着主人移动的行李箱、张学友演唱会上抓捕逃犯屡立奇功的人脸识别图像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城市生活、工业、医疗、教育、通讯等诸多领域,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我们汹涌而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

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应用领域广泛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通俗点儿说,就是让机器拥有“智慧”,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它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我国战略的核心方向。

人工智能专业,则是研究使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专业,运用现代计算和学习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人类大脑活动等信号的分析处理,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智慧感知、认知,并按人类认知行为对现实世界进行反馈控制。

2、专业发展历史


3、专业培养特色

城市化进程滚滚向前,全球城市人口在2050年将高达70%。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未来城市中,我们的城市安全状态如何?我们的交通状况怎样?我们的空气,水和食物是否干净卫生?我们的医疗卫生教育会更好还是更坏?我们其他更多的基础设施是否还能为我们舒适的服务?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更加智慧更加聪明效率更高的城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致力于在城市感知、智能交通、智慧人居环境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特色发展,形成了具有建筑、土木、冶金、环境等学科特色的专业方向,培养能够在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系统设计、管理,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我校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将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扎实的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在“人工智能+城市”、“人工智能+建筑”等交叉方向应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依据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的定位,我专业的毕业生将在智慧城市、智慧建造、智能建筑、建筑机器人、智慧养老、智慧矿山等领域大展宏图,从而对接“智慧城市”、“建筑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基建”等国家战略层面的需求,并服务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城市感知

智能交通

智慧人居环境

4、专业师资力量

我校人工智能专业现有教师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8人具有国外访学经历,1人获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得陕西省科技新星荣誉称号,1人获得宝钢教育奖,1人入选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多人荣获青年教师标兵、教坛新秀、优秀教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诸多校级项奖。

我专业重视学术交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聘请了8名科研设计院所、知名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

5、成果与获奖

(1)教学方面

课程团队已建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省级精品课程、“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系统”校级精品课程,通过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品质为学生打开专业知识的大门。

先期开展了多项课程建设重点项目、课程建设类、实践教学类、创新创业类教学改革项目,为人工智能新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2)科研方面

我专业服务于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产、学、研结合,已取得了特色鲜明的成果。目前,相关教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基本理论、算法与应用研究;深度学习理论、算法及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研究;智能优化、决策与生产调度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建筑空间的视觉感知、理解与能耗监管研究;建筑设备的运行管理与调控研究;绿色建筑能耗与气象大数据关联分析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方向既包含了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研究热点的探索,又包含了与西建大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特色鲜明。以“中国制造2025”为发展契机,结合大数据、智能制造、跨媒体感知、群体智能等方向,进一步凝练现有研究方向,西建大人工智能专业将沿着“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智能信息感知与理解”、“复杂制造系统智慧决策”等方向深耕,夯实基础理论研究并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主动服务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近年来,发表了高水平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授权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0余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西安市科学技术奖,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6、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特征的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工程与技术;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城市感知、智能交通、智慧人居环境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从事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能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本专业本科生毕业5年后,将具备五方面特征:

1)具有良好的人文、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对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

2)了解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标准、规范、规程,能够跟踪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并应用于相关工程实践中;

3)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领域具有从事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的专业能力,具备解决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团队交流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跨职能、多学科团队中胜任所在岗位的技术研究或组织管理工作,能够将基本的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5)具有与时俱进、求知不止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拓展知识范围和深度。

7、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的培养特色,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分为:“数学与统计课程群”、“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群”、“计算机技术科学技术课程群”、“人工智能核心课程群”、“机器人技术核心课程群”、“智慧城市技术课程群”以及“人工智能与自动化课程群”,以自动感知为基础、数据采集为手段、智能控制为核心,形成“感—联—知—用—融”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基础、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工程系统优化(双语)、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接口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智慧城市概论、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机器人学基础、现代检测技术、自然语言理解等。

8、专业平台及实践基地

本专业拥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自动化技术研究所等6个研究所;拥有机器视觉实验室、群机器人柔性智动化实验室、虚实孪生工业机器人实验平台、高性能计算实验平台、智能建筑环境技术实验平台、高级多功能过程控制实验平台等;与西安航天神州建筑设计院、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济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与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专业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与实践环境,既能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也能作为孵化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和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

部分实验、实践平台

9、就业前景

据2019年4月乌镇智库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统计,截至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共计15916家,其中美国、中国和英国位列前三。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产业应用层落地迎来了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的爆发。据斯坦福大学主导的研究小组发布的《AI指数2018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暴涨了35倍。据中国互联网招聘平台BOSS直聘发布的《2019春招旺季人才趋势报告》分析,2019年春招旺季人才需求增幅最高的15个职位中,人工智能相关职位占据六席,其中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应用层岗位的人才需求增速显著加快。另外,随着5G技术的商用,人工智能将迎来全新机遇和挑战,“5G+人工智能”将改变整个社会,从而带来更多落地应用。根据职场社交平台“领英”于2017年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毕业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约2万余人,人才的缺口巨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发展口径宽广,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可从事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系统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可继续攻读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及相关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专业介绍|人工智能(2022年)
2022-06-02  点击:[]

专业口号:走进智能世界,共筑美好未来

1、走进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当下科技领域最火爆的字眼。从机器人索非亚获得沙特国籍、Google的AlphaGo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到可以帮用户买菜的京东智能冰箱、听得懂方言的电视机、能够跟着主人移动的行李箱、张学友演唱会上抓捕逃犯屡立奇功的人脸识别图像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城市生活、工业、医疗、教育、通讯等诸多领域,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我们汹涌而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

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应用领域广泛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通俗点儿说,就是让机器拥有“智慧”,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它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我国战略的核心方向。

人工智能专业,则是研究使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专业,运用现代计算和学习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人类大脑活动等信号的分析处理,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智慧感知、认知,并按人类认知行为对现实世界进行反馈控制。

2、专业发展历史


3、专业培养特色

城市化进程滚滚向前,全球城市人口在2050年将高达70%。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未来城市中,我们的城市安全状态如何?我们的交通状况怎样?我们的空气,水和食物是否干净卫生?我们的医疗卫生教育会更好还是更坏?我们其他更多的基础设施是否还能为我们舒适的服务?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更加智慧更加聪明效率更高的城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致力于在城市感知、智能交通、智慧人居环境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特色发展,形成了具有建筑、土木、冶金、环境等学科特色的专业方向,培养能够在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系统设计、管理,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我校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将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扎实的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在“人工智能+城市”、“人工智能+建筑”等交叉方向应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依据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的定位,我专业的毕业生将在智慧城市、智慧建造、智能建筑、建筑机器人、智慧养老、智慧矿山等领域大展宏图,从而对接“智慧城市”、“建筑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基建”等国家战略层面的需求,并服务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城市感知

智能交通

智慧人居环境

4、专业师资力量

我校人工智能专业现有教师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8人具有国外访学经历,1人获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得陕西省科技新星荣誉称号,1人获得宝钢教育奖,1人入选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多人荣获青年教师标兵、教坛新秀、优秀教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诸多校级项奖。

我专业重视学术交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聘请了8名科研设计院所、知名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教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

5、成果与获奖

(1)教学方面

课程团队已建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省级精品课程、“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系统”校级精品课程,通过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品质为学生打开专业知识的大门。

先期开展了多项课程建设重点项目、课程建设类、实践教学类、创新创业类教学改革项目,为人工智能新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2)科研方面

我专业服务于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产、学、研结合,已取得了特色鲜明的成果。目前,相关教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基本理论、算法与应用研究;深度学习理论、算法及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研究;智能优化、决策与生产调度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建筑空间的视觉感知、理解与能耗监管研究;建筑设备的运行管理与调控研究;绿色建筑能耗与气象大数据关联分析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方向既包含了对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研究热点的探索,又包含了与西建大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特色鲜明。以“中国制造2025”为发展契机,结合大数据、智能制造、跨媒体感知、群体智能等方向,进一步凝练现有研究方向,西建大人工智能专业将沿着“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智能信息感知与理解”、“复杂制造系统智慧决策”等方向深耕,夯实基础理论研究并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主动服务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近年来,发表了高水平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授权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0余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西安市科学技术奖,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6、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特征的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工程与技术;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城市感知、智能交通、智慧人居环境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从事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能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本专业本科生毕业5年后,将具备五方面特征:

1)具有良好的人文、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对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

2)了解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标准、规范、规程,能够跟踪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并应用于相关工程实践中;

3)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领域具有从事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的专业能力,具备解决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团队交流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跨职能、多学科团队中胜任所在岗位的技术研究或组织管理工作,能够将基本的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5)具有与时俱进、求知不止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拓展知识范围和深度。

7、专业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的培养特色,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分为:“数学与统计课程群”、“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群”、“计算机技术科学技术课程群”、“人工智能核心课程群”、“机器人技术核心课程群”、“智慧城市技术课程群”以及“人工智能与自动化课程群”,以自动感知为基础、数据采集为手段、智能控制为核心,形成“感—联—知—用—融”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基础、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工程系统优化(双语)、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接口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智慧城市概论、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机器人学基础、现代检测技术、自然语言理解等。

8、专业平台及实践基地

本专业拥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自动化技术研究所等6个研究所;拥有机器视觉实验室、群机器人柔性智动化实验室、虚实孪生工业机器人实验平台、高性能计算实验平台、智能建筑环境技术实验平台、高级多功能过程控制实验平台等;与西安航天神州建筑设计院、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济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与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专业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与实践环境,既能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也能作为孵化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和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

部分实验、实践平台

9、就业前景

据2019年4月乌镇智库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统计,截至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共计15916家,其中美国、中国和英国位列前三。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产业应用层落地迎来了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的爆发。据斯坦福大学主导的研究小组发布的《AI指数2018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暴涨了35倍。据中国互联网招聘平台BOSS直聘发布的《2019春招旺季人才趋势报告》分析,2019年春招旺季人才需求增幅最高的15个职位中,人工智能相关职位占据六席,其中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应用层岗位的人才需求增速显著加快。另外,随着5G技术的商用,人工智能将迎来全新机遇和挑战,“5G+人工智能”将改变整个社会,从而带来更多落地应用。根据职场社交平台“领英”于2017年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毕业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约2万余人,人才的缺口巨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发展口径宽广,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可从事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系统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可继续攻读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及相关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